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徐东大街群星城K3-1-3416
电话:027-86758672/027-86701139
传真:027-86701139
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及发展
发布人:2013-06-14发布时间:2013-06-14浏览次数:7708次陶瓷工艺'''''''' K: d9 `$ ?* z; c5 } L
一、陶瓷的概念4 a'''''''' {0 { j" i$ o* v/ l3 ]% q" ]
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总称。事实上,陶器与瓷器有很多不同之处,他们的区别主要有如下三点:
(1)烧制原料不同:陶器通常采用的是含铁量高于3%的粘土;而瓷器则采用含铁量低于3%的瓷土。% X3 i. k: l5 e5 {" G, O5 E
(2)烧成温度不同:由于原料的差别,陶器一般在1100℃以下即可烧结成器,而瓷器的烧成温度要1200℃以上。! a0 G$ ^ ^3 s6 U, J
(3)器表施釉不同:陶器的器表通常不施釉,或只施低温釉,此种釉比较容易剥落。瓷器表面则施高温釉,胎釉结合紧密,不易剥落。
二、什么是釉?( N, ~/ r, n, F0 i! X" u'''''''' ]
釉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氧化硅(SiO2)、氧化铝(Al2O3)及氧化钙(CaO),与玻璃的成分相似。釉透明有光泽,施于器物表面不仅可以使其光滑易清洁,而且能为器物增添光彩。釉由于内含的金属成分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颜色。# T
三、还原气氛与氧化气氛- G1 f- Z/ x3 L d
在大气中各种成分的含量一般是稳定的,但在窑内点火燃烧后,窑炉内部就会形成一个与外界不同的空气环境,一般将这种空气环境称为“烧成气氛”。
窑炉内部的燃烧实际上是一个强氧化过程。若通风不畅,供氧不足,窑炉中就会有较多的一氧化碳(CO)产生;若供氧充足,就会有剩余的游离氧存在。/ d) d* @) T6 k) L# h) U3 i
现代陶瓷工艺学通常把游离氧小于1%、一氧化碳含量在2~4%的窑炉气氛称为“还原气氛”,游离氧含量为1~1.5%时称“中性气氛”,游离氧含量4%以上称“氧化气氛”,若达到8~10%时则称之为“强氧化气氛”。在不同的气氛中,陶坯中所含的铁呈现的颜色不同,氧化气氛中铁呈锈红色,在还原气氛中则呈灰黑色。/ V7 X- ]( z5
四、陶瓷的制作方法
陶器的制作可概括为:选用可塑性较好的粘土,经水湿润后,塑造成一定的形状,干燥后,用火加热到一定的温度,使之烧结成器。8 C1 \
陶器的成形方法经过了一个从原始走向成熟的过程。先民们最早采用的制陶技术,大致有捏塑法与贴敷法两种,均是手制成形,处于最原始的阶段。8 U( s3 n2 `8 P8 F4 E( C
此后出现了泥条盘筑法,所谓泥条盘筑法,就是将拌制好的粘土搓成泥条,从器底起依次将泥条盘筑成器壁直至器口,再用泥浆胶合成全器,最后抹平器壁盘筑时留下的沟缝。再配合慢轮修整使器型更加规整。
在盘筑法的基础上,出现了快轮拉坯法。它借助于称为“陶车”的简单机械,将陶坯置于陶车工作台面的中心,推动台面旋转,即可用手或辅助工具对器型进行修整。轮制陶器是制陶术的一个飞跃。
瓷器的出现比陶器晚得多,因此成型的技术比制陶有进步,但原理基本是相同的。
五、窑的基本类型( V: t5 e* U; K( r6 S
烧制陶瓷的窑炉的形制大体可以分三类:$ C M) F% N- Q& `
龙窑:
龙窑出现于西周晚期,流行于南方地区,形似一条狭长的甬道,窑身前低后高。头在前,尾在后,好像一条向下俯冲的火龙,故成“龙窑”。龙窑分窑头、窑室和窑尾3部分。: g1 T O! p4 M2x
龙窑建筑方便,装烧量大,产量高。其升温快,降温也快,容易维持还原气氛,适合于焙烧胎体较薄、高温下粘度较小的石灰釉瓷器。# n+ {; r0 S馒头窑:
馒头窑出现于商代,流行于北方地区,因火膛和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的空间而得名。. A7 K
馒头窑容易控制升温与降温的速度,保温性能好,适于焙烧胎体较厚、高温下釉粘度较大的瓷器。: X- L! P0 ]4 z/ v; l2
蛋形窑:8 e! ^. F2 n) \'''''''' ?
蛋形窑出现于明末清初江西景德镇窑,是由元明时期的葫芦形窑发展演变而来。
此种窑窑室前部高而宽,后渐低、窄,略呈扁长圆形,似平卧在地上的半个蛋,故名蛋形窑。0 s" U/ a* a6 `: ~+ Z
蛋形窑结构合理、设计科学,装烧量大,适合于多种坯釉,一窑内装入多类瓷器品种可同时烧成。. M4 o( o
制陶工艺不断发展,伴随原料的优选和高温窑炉的出现,原始瓷及成熟瓷器相继烧成。瓷器的烧制是在陶器烧制基础上,配合上釉的二次或多次烧造过程而完成的。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陶器
在我国,陶器大致出现于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作几乎遍布各地,其中面向内陆地区的陶器以彩陶为多,而面向海洋地区的陶器则素面陶为多。7
一、黄河流域/ U% o% w% K6 p0 a4 x
仰韶文化陶器:3 a; B* D- i'''''''' o% l/ O. O# J1 d( |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最先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而得名,存在时间为公元前5000至前3000年。4 s8 P! E! ?: o. y% V
仰韶文化的陶器绚丽多彩。主要特征是:胎质比较纯净、细腻,胎泥经过陶洗,表面磨制光滑,虽以手制为主,但已出现慢轮修整的痕迹。火候一般较高,陶色以红色居多。器表以素面与磨光居多,并有一些划纹、弦纹、拍印的绳纹等装饰。最能体现仰韶文化艺术特色的是彩陶。
仰韶文化时间跨度长,地域分布广,大致分为四期:'''''''' ~* W- I/ a1 A9 m+ Q7 `
第一期以西安半坡类型为代表;第二期以史家类型为代表;第二期为河南庙底沟类型;第四期以山西西王村类型为代表。
马家窑文化陶器: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先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而得名,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至前2050年。
马家窑文化的陶器,以砂质和泥质红陶为主。泥质细腻,器表多经磨光,并多系手制。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最为发达。彩绘多用黑彩在泥质红陶或橙黄陶的颈部与上腹部,绘制出颜色鲜艳、线条流畅的图案划纹装饰。3 _/ Q* z'''''''' |& o8 Y" @2 q# T
大汶口文化陶器: I7 M) `- Q$ k& f
大汶口文化是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在山东泰安大汶口发现而得名。年代为公元前4300至前2500年。
大汶口文化早期陶器,以砂质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多为手制。大汶口文化晚期红陶虽仍较多,但灰陶和黑陶的数量明显增多,并出现白陶。晚期陶器在慢轮修整器形的基础上出现了轮制陶器。. w" Q/ ]* c. V 大汶口文化陶器陶胎一般较为细腻而精致,陶器器表多素面磨光,并饰以划纹、弦纹、篮纹。彩陶的纹样有圆点纹、条带纹、圆圈纹、水波纹、涡旋纹等,系用红、黑、白三色彩绘,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山东龙山文化陶器:
山东龙山文化是黄河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首次发现是在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存在时间为公元前2500至前2000年。'''''''' w$ h$ ?'''''''' ?" ^
山东龙山文化早期主要为灰陶,黑陶比较少。中期工艺技术提高后,开始制作难度很大的黑陶,出现了精美无比的蛋壳黑陶。晚期工艺成熟,日用陶器中造型规整、端庄典雅的黑陶器生产已很普遍,器型种类也大大增加。7 S! ?& l$ d! z7 U
龙山文化陶器制作精美,以造型精美取胜,主要用快轮成型,线条简洁,器型规整,有较高的艺术性。% _0 b% u7 K5 d# k) p% B; j# [
二、长江流域. ]9 i& c Q# C, k, ?7 O
河姆渡文化陶器:6 |" O& k* J" P6 h& V
河姆渡文化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年代约为公元前4350~前3350年。7 \! P0 }* 河姆渡文化陶器以夹炭黑陶为主,并有一些砂质灰陶与泥质灰陶,皆为手制,烧成温度低。器表以饰印绳纹居多,绳纹多饰在陶釜和陶罐的腹部,有的陶器刻划了凤鸟、猪、鱼等动物形象。
良渚文化陶器:+ y) H/ z1 M% y0 n7 [5 W3 Q2 R
良渚文化因1936年首次在浙江杭州良渚发现而得名,其年代约为公元前2750~前1890年,大体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中晚期相当。
良渚文化陶器以泥质黑陶(包括灰胎黑皮陶)数量最多。陶器制作以轮制为主,兼有手制和模制。器表多磨光并饰有弦纹、篮纹、绳纹、划纹与镂孔等,也有少量的彩陶与彩绘陶。彩陶多是在粉红色陶衣上绘制红褐彩褐红色陶衣上绘黑彩。彩绘陶有在黄底上绘红色弦纹和黑底上绘金黄色弦纹。
【彩陶与彩绘陶:两者都是在器物表面施有彩绘的陶器。区别在于:彩陶的彩绘是在陶器烧制以前施于经过磨光的陶坯上的;而彩绘陶则是陶器烧制以后再在器物表面施以的彩绘。因此,彩陶的纹饰不易脱落,而彩绘陶的彩绘则比较容易剥落。】- _& O9 E: E) B, C! u/ _
隋唐以前的瓷器
一、原始青瓷: ]1 @5 I: S/ F$ ~+ Q$ B4 S( q
原始瓷器大约出现于商代前期,盛烧于春秋战国。原始瓷器是瓷器的原始阶段制品,虽已具备瓷器的各种条件,但质量远不如后代成熟瓷器,具有一定的原始性,故称“原始瓷器”或“原始青瓷”。一般用含铁量在3%以下的瓷土成型,人工施釉,以1200℃左右高温烧成的青釉制品,其釉是以钙的氧化物为主要助熔剂,以铁的氧化物为着色剂,由于氧化气氛的影响,釉大多呈青中偏黄或黄褐色。商代原始瓷器常见的器型有尊、罐、瓮、钵、簋、豆等盛食器,商周原始青瓷的烧造,以江南地区为盛,春秋战国烧造规模渐次扩大,制作质量也明显提高,有部分钟、尊等仿青铜礼器的原始瓷器。
二、成熟瓷器的出现, U) ^2 \: P6 \$ }5 ?$ C
成熟青瓷约在公元1世纪的东汉晚期烧造成功,自此直至魏晋南北朝,中国瓷器基本上是青瓷的天下,主要是南方生产的青瓷。浙江上虞等地生产的东汉青瓷胎料纯净,烧结充分,通体施釉,釉色青翠透明已具备成熟青瓷诸要素。三国始,青瓷烧制水平迅速提高。浙江上虞绍兴等地的古越窑,温州地区的瓯窑以及金华地区的婺州窑是主要产地。器物造型多样,普遍采用印花、划花和堆贴装饰,常见纹饰有弦纹、水波纹、斜方格网纹、联珠纹和龙、凤、虎、朱雀等飞禽走兽纹;多见铺首、辟邪、佛像等堆贴,各类瓷塑已十分成熟,西晋时十分流行用于陪葬的堆塑罐,东晋多用褐色点彩作装饰。北朝的瓷业以北齐成就最为突出。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瓷器中常以莲瓣或荷花作装饰。
三、早期黑瓷* ^& D7 C2 T/ N; f9 L'''''''' b+ `
早期黑瓷几乎与东汉青瓷出现同时,浙江上虞等地已有烧造,东晋南朝时以浙江德清窑质量最优,胎呈砖红或紫灰色,通体黑釉釉层浑厚滋润,色黑如漆。器物种类有碗、碟、钵、罐、鸡头壶、四系盘口壶等。. l+ w9 O0 ]. M" }# H
四、早期白瓷
早期白瓷制作以北方地区为主,河南安阳北齐墓出土的白瓷,表明我国白瓷至迟在北齐时期就产生。这批白瓷胎土较细白,釉层较薄,色泽白中泛青,还不太纯正,但已为隋唐白瓷打下了基础。
隋唐五代陶瓷的发展5 O( h+ |0 a) g7 i8 [5 [+ X* o
一、隋代3 E" ^) ?- r) M; V1 L
隋代,青瓷仍占主流地位,已发现的重要窑址有河南安阳窑、巩县窑;河北磁县贾壁村窑;安徽淮南窑;湖南湘阴窑和四川成都窑。其普遍特征是多数器物施半釉,且有流釉现象;釉的透明度较强。器物趋向高度发展,多见印花和划花装饰,亦有少量堆贴。常见纹饰有朵花纹、莲瓣纹、波浪纹及卷叶纹等,菩提叶更为南北各地所通用。& s3 Z" F& D$ @6 H: M9 q j, ]+ e
二、唐代 * H& z# r& v1 X. I
唐代陶器的制作以唐三彩为杰出代表,瓷器制作中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分别代表了南方瓷业和北方瓷业的最高成就。与此同时,其它瓷窑也展现了独特的风采,如南方出现了长沙窑的釉下彩绘,北方有花釉瓷等品种。
1.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彩色釉陶的通称。用白色粘土作胎,以含铜、铁、钴、锰等金属元素的矿物作釉料的着色剂,以铅为釉的助熔剂,用约800℃低温烧成。其釉色并不仅限三色,通常有绿、黄、白、蓝、赭、褐、紫等多种色彩,但以黄、绿、白三色为常见。唐三彩器主要用作随葬明器,器类包罗了各种生活用具、人物、动物俑及建筑、家具等模型,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唐三彩随葬始于唐高宗时期,开元时期是极盛期,天宝以后数量逐渐减少。大多出土于西安和洛阳的唐墓中。唐三彩对辽、宋三彩及日本“奈良三彩”、朝鲜“新罗三彩”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2.越窑4 @6 Z( w+ G/ }'''''''' A4 T+ o E
浙江慈溪、余姚、上虞等地是唐代越窑瓷器的主要产地,以慈溪上林湖“贡窑”为中心。初唐的越窑器,基本保持南朝的风格,常以莲瓣为装饰。中唐以后质量逐渐提高,所产青瓷有“类玉”、“类冰”及“千峰翠色”之誉,胎质细腻致密,釉层清澈润泽,唐代陆羽的《茶经》评价青瓷茶盏以越窑为第一。越窑不仅大量烧制青中闪黄的艾色越瓷,还成功地精制出青中闪绿的“秘色”瓷,五代时,部分产品作为吴越国王宫廷的御用瓷。器形多样,有碗、盘、洗、碟、杯、罂、茶瓯等。其装饰,唐代以素面为主,五代开始流行刻划花装饰,北宋初则有丰富的刻划花图案。北宋中期以后随着龙泉等地青瓷窑场的兴起而渐衰。
3.邢窑
邢窑以河北内丘及临城为中心产地,以烧制白瓷为主,所烧白釉细瓷被美誉为“类银”,“类雪”。胎土细洁,胎质坚实致密,釉色晶莹洁白,器表朴素少饰.制作极为规整。邢窑白瓷有粗、细之分,生产的日用器皿在唐代有“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声誉。九世纪中、晚期,邢窑因与越窑青瓷并重,形成中国陶瓷史上南青北白的局面。唐末五代时期,邢窑在白瓷生产中的地位逐渐被曲阳定窑所代替。
4.长沙窑'''''''' p+ J# k7 y$ Q2 E2 x8 U# f
唐代彩绘瓷最著名的当推长沙窑,其窑址在今湖南长沙铜官镇瓦渣坪、石渚一带,又称“铜官窑”。烧造的釉下彩产品,以铁、铜涂绘,烧制成大量褐、绿彩斑点图案和状物图像的产品,还成功地烧出了铜红色。长沙窑还采用模印贴花装饰。5.其他瓷窑
唐代北方瓷窑烧造的花釉瓷,以黑、黄或黄褐釉为地,饰绘或挥洒天蓝、月白、褐绿釉斑点,烧成产品装饰风格自然,色彩对比强烈,以河南鲁山、郏县两地最负盛名,禹县、内乡及山西交城等地也有烧造,器形有壶、罐、花鼓等。& j( b+ d. F'''''''' P" x, W1 U
宋辽金陶瓷* S& j% ]; e2 p4 }/ D- p; a
瓷器发展到宋代,达到一个高峰,瓷窑遍及南北各地,名窑辈出。当时以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最为著名,显示了宋代制瓷业的卓越成就。同时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等的产品也各具特色。宋代瓷器品种繁多,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也获得迅速发展。
一、宋代五大名窑
1.定窑
定窑窑址在今河北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等地,因古属定州得名。定窑在唐代即开始烧造白瓷,北宋为其成熟期,至元代走向衰落。定窑为宋代白瓷之冠,兼烧黑、酱、绿等釉色。所产白瓷胎质细腻,釉色呈白中微闪黄的“象牙白”,釉面极少有开片,装饰技法早期以刻花、划花为主,中晚期以印花见长,代表了这一时期瓷器印花工艺的高水平,常见有花卉、龙凤、动物禽鸟等图案。定窑在北宋后期开创了节省窑位的覆烧新工艺,覆烧的碗、盘等产品底足满釉而口沿无釉,往往在口沿处呈“芒口”,多包镶金、银、铜口。定窑器在五代时已为官府定烧,器上有“官”、“新官”等题铭,器物以盘、碗、瓶、枕等日用品为多。 # M/ [" J9 o t2.汝窑. B; T8 e/ U$ J3 y+ o) z: j B, Y
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窑窑址发现于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村附近,因当地宋属汝州而得名,以北宋汝窑青瓷最为精致。据文献考证,汝窑瓷器是北宋晚期宫廷指定烧造的御用青瓷,但烧造年代极短,约始于宋徽宗崇宁、大观年间,终于北宋末,传世器稀少。汝窑器胎质细洁、胎色呈青灰色,俗称“香灰胎”,釉色以天青色为基调,或深或浅,素雅澄静,十分含蓄,釉面一般有本色细开片,采用底足满釉支烧,因此器底有支烧痕,因支痕细小,有如芝麻,故称“芝麻钉”。汝窑器物除少数属仿古陈设瓷如尊、瓶之外,主要是碗、盘、盆、碟、洗等形制,以小型器居多,古朴雅致。
3.官窑 U! Q. i: Y'''''''' L/ H'''''''' f9 B4 N
官窑是宋代宫廷所设的瓷窑,据文献记载,北宋官窑是宋徽宗时期在汴京创立的,历史很短,窑址至今尚未发现。南宋官窑是高宗南渡后在杭州另立的新窑,分别为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已发现的郊坛下官窑窑址现在杭州南郊乌龟山一带,修内寺官窑在凤凰山老虎洞。郊坛下的官窑器特征是胎多为赭黑色,胎质细腻,产品主要分两类,一为厚胎薄釉,釉色为灰青色,有常见的细小开片;一为薄胎厚釉,釉色多作粉青,因器物口沿、釉薄而器足无釉,显露胎色,故呈“紫口铁足”的特征,釉的表面一般有大或小的开片。官窑器形制规范,有碗、洗、盘等日用瓷和瓶、仿古铜玉器等陈设瓷。6 j9 p9 x$ Z2 k s3 e
4.哥窑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中唯一未发现烧造遗址的瓷窑,盛烧于南宋到元代。传世哥窑器是一种以釉面开片为主要装饰特征的瓷器。胎色多为黑、深灰、土黄等多种色泽,釉色以灰青色、米黄色为主,通体满布开片,俗称“文武片”、“百圾碎”,纹片大小相间者,大纹片色深呈黑或深褐色,小纹片呈黄褐色,有“金丝铁线”的美称。哥窑器的大多数器物有“紫口铁足”的特征,常见器型有碗、洗、尊、瓶、炉等.& A9y6 z& Z% F- 5.钧窑+ i- e, O- n6 d! W
钧窑在今河南禹县。钧窑创烧于北宋晚期,曾烧造北宋宫廷用瓷,金元时继续烧造钧瓷。钧窑器一般较厚重,胎色灰白浅黄,底刷酱釉,其釉色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天青、月白、天蓝、海棠红和玫瑰紫等,具有乳浊不透明感。其主要产品高温铜红釉器,以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出红色,为明、清景德镇鲜红釉奠定了基础。钧窑瓷器釉层厚,釉面有“蚯蚓走泥纹”的特征。器物形制主要是陈设瓷,有盆、托、尊、瓶、炉等,还有碗、盘、枕等日用瓷。部分进贡宫廷的器物底部往往刻有一至十的编号。元代钧瓷的烧造量大增,大件器增多,胎质粗松,盘、碗多施半釉。3 X; f1 {% s4 F; r1 Y4 }5 C)
二、其他瓷窑+ k5 e& O" o'''''''' u- L9 K6 Z, f
1.耀州窑
耀州窑在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在唐代已开始生产黑瓷、白瓷、青瓷和彩色釉陶。北宋至金代所烧产品驰名中外,瓷胎为青灰色,釉色呈青黄色,俗称“橄榄绿”,釉面莹润透明,能把刻印的花纹清晰地表现出来。器物的底足多有姜黄色斑块。产品以民用为主,也曾进贡北宋宫廷。青瓷装饰以刻花、印花为主,尤以刻花成就最高,刀法犀利,线条刚劲流畅,为宋刻花装饰之冠。装饰纹样题材丰富,主要是大自然中的生物花卉等.金、元时代,耀州窑继续烧造,元代胎釉渐趋粗糙而衰退。
2.磁州窑
磁州窑的中心窑场在今河北磁县观台镇和彭城镇一带,磁州窑系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创烧于北宋中期,至元代逐渐衰退。产品以白瓷、黑瓷、白釉黑彩瓷为主,胎料淘练不够精细,胎色呈赭灰或黄褐色,大量施用化妆土,通常在经过装饰的化妆土上罩一层透明釉。主要装饰手法有划花、剔花、珍珠地划花、白地红绿彩等,装饰题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器物除碗、盘、瓶、罐等日用品外,所产瓷枕极为著名。5 }4 r# 3.龙泉窑
龙泉窑位于浙江龙泉地区,始烧于北宋初,北宋产品依然受越窑影响,釉多呈青黄色,以刻划花为装饰。龙泉窑至南宋进入兴盛期,所烧造的粉青、梅子青代表了龙泉窑青瓷烧造的最高水平,产品采用石灰碱釉及多次施釉方法,釉色青翠,并为了适应厚釉的特点,堆花和贴花替代了刻划花装饰,且多数器物素面无纹饰。器形多样,有盘、碗、碟等日用品,文房用品以及各式仿古铜器、玉器的造型,尤以鬲式炉、觚、瓶等十分典型。由于釉层较厚,往往在器物转折部分釉较薄处露出白色胎骨,即所谓“出筋”,明代中期以后龙泉窑逐渐趋于衰落。" H; M1 \6 y; ~
三、宋代的青白瓷及黑釉瓷器7 h# A( v" \0 y5 b) m
1.青白瓷 Z7 t4 x7 O4 E* N X
宋代的青白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在前代青瓷、白瓷的基础上,创烧出独具风格的青白瓷,由此景德镇在宋以后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制瓷中心。
2.黑釉瓷器, B5 ]( _8 `3 E, t0 i- V* v
宋代黑釉瓷生产也颇广泛,当时饮茶、斗茶风气盛行,人们喜用黑釉茶盏,推动了黑瓷生产,各地竞相烧造,有福建建窑、江西吉州窑、河北定窑等。9 T& i7 U" w. G'''''''' u2 `
(1)建窑
建窑在今福建建阳,建窑瓷胎土含铁量高,呈黑、灰黑色,器物里外施釉,釉色黝黑,所产的黑瓷兔毫盏十分著名,特点是在黑釉上透出黄棕色或铁锈色流纹,状如兔毫,故名“兔毫盏”。其形成原理是因为富含铁份的釉内有足量结晶性物质,熔融后处于饱和状态,釉层中产生的气泡将其中的铁质带到釉面,在冷却过程中产生了析晶,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结晶花纹。根据花纹的不同而分别称为“兔毫”、“油滴”、“鹧鸪斑”等。
(2)吉州窑
位于江西吉安永和镇的吉州窑烧制的黑瓷采用贴花、刻花、剔花、彩绘、洒釉等装饰手法,其中以木叶贴花、剪纸贴花和玳瑁斑等最为别致。
四、辽代陶瓷8 U'''''''' d# W3 W9 D6 ~8 w4 u& A
辽代陶瓷以白、黑、绿釉瓷及三彩陶器为主要品种,基本继承了唐三彩和定窑、磁州窑等中原窑场的烧制技法,部分产品具有强烈的契丹民族特色,如鸡冠壶,穿带壶等等。 K*
五、西夏瓷器
西夏党项族制作的瓷器具有北方少数民族粗犷质朴的风格.黑釉刻花器为典型产品,已发现的西夏瓷以宁夏灵武窑产品最具代表性。
元明清瓷器2 O! S5 d2 _9 F+ Q
一、瓷都景德镇) X- K& i& E'''''''' I2 c( r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是中国著名的瓷都。当地自然条件优越,盛产优质的高岭土和马尾松柴,是制瓷的最佳原料和燃料,水上交通便利,便于贸易往来。相传唐代时已有青瓷制作。迄今所见当地最早瓷窑为五代时期的湖田、胜梅亭、石虎湾等窑。
景德镇原名“新平”、“昌南”,北宋真宗景德年间在当地设镇、烧制瓷器,因名。以创烧风格独特的青白瓷而驰名海内。元朝政府重视对外贸易,瓷器需求量很大,在景德镇专门设置了“浮梁瓷局”来掌管瓷器生产的有关事务,为当地瓷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制瓷业逐渐形成了向景德镇集中的趋势。除继续生产青白瓷外,还创烧了卵白釉和青花、釉里红等瓷器品种,在烧造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
明朝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兼收并蓄历代各地名窑之长,青花、白瓷、彩瓷及单色釉瓷等品种,繁花似锦,五彩缤纷。洪武年间即设御窑厂,产品益精,民窑也迅速发展,盛况空前,使景德镇有了瓷都之称。: A, R8 K* C1 t6 {1 a
清初景德镇瓷业一度处于停滞状态,直至康熙十九年左右,才在明代的基础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康熙的民窑青花和五彩,雍正、乾隆的官窑粉彩和各种仿古瓷色釉及仿工艺瓷制品均十分精致,嘉庆以后渐趋衰落。清代瓷器产地虽多,但景德镇仍代表了当时的整体水平,保持中国瓷都的地位。, `) z3 N2 \. w% q2 {# U
二、景德镇瓷器的门类4 Z+ L( U8 S8 e8 I5 V
(一)彩瓷
又称彩绘瓷,指经彩饰的瓷器。主要有釉上彩、釉下彩和斗彩三大类,具体品种较多。彩瓷的发明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出现使以往一贯占据统治地位的颜色釉瓷器逐渐退居次要地位。
(1)釉上彩: |3 O! v8 K9 N- {7 N" q5 m
在传统低温色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彩瓷种类。在已烧成瓷器的釉面上用彩料绘画,再经低温烤烧,温度在750-900℃左右。具体而言有五彩、粉彩、珐琅彩、墨彩等等。
(2)釉下彩
在成型的胎体上先用色料绘画,上釉后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因彩在釉下,显得光滑平整,且永不褪脱。包括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釉下五彩、釉下褐彩、褐绿彩等。) r1 m'''''''' m6 ^$ E6 t& d
(3)斗彩
又写作“逗彩”。分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斗彩指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工艺,明宣德朝的青花红彩器即属于这一品种。真正的斗彩则创始于明成化朝。是先在瓷坯上用青花料描画花鸟、禽兽、人物等纹样的半体或轮廓线,施透明釉,经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用彩料凑出纹样全体。釉上一般有三、四种不同的彩色,都极为鲜明。历代斗彩瓷器以成化朝的最为名贵,如天字罐、鸡缸杯、婴戏杯、葡萄杯等,都是宫廷的珍玩。清雍正朝开始,由于粉彩盛行,出现了釉下青花和釉上粉彩相结合的新工艺品种。“斗彩”之名也最早见于此时。
(二)景德镇的彩瓷主要有:* m1 a& U* i4 P7 U# x
1.五彩
釉上彩瓷器品种之一,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在已烧成的瓷器上,饰以红、黄、绿、蓝、紫等多种彩料,再低温焙烧而成。色彩丰富繁多,效果浓艳热烈,可谓五彩缤纷。明代的釉上彩从洪武朝的釉上红彩发展到宣德朝的青花五彩,在工艺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1 f+ H6
明朝五彩多见以红、黄、绿三色为主的。嘉靖、万历两朝的五彩瓷器十分精致,除了传统的品种以外,还出现了将釉下青花作为一种色彩和釉上多种彩色相结合的新品种,名为青花五彩。其图案满密,彩色浓重,尤其突出红色,因而显得浓翠红艳。8 [5 b2 {9 J: n! m, j
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纯粹的釉上五彩取代了青花五彩,并且成为彩瓷的主流。题材丰富,画面生动活泼,器型多样。雍正朝开始流行粉彩后,五彩制作趋于衰落。五彩相对于粉彩,显得线条硬朗、层次分明、烧成温度较高,因此又被称作硬彩。! l% v3 K9
康熙五彩中除了白地五彩以外,更有黄、黑、绿、洒蓝等各种色地的五彩器,多数是为外销而特制的。1 p8 x+ @" L# R+ D9 X1 G
2.珐琅彩* i5 ~. g, A4 s5 J0 Y& ]% B+ i
釉上彩瓷器品种之一。又称瓷胎画珐琅,创烧于清康熙朝,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极为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大多是盘、壶、盒、瓶、杯等小件器,专作皇帝玩赏之用。先在景德镇烧成瓷坯或精细白瓷,然后送到北京内务府造办处绘彩,并由造办处珐琅作在彩炉中以低温烧成。其工艺和传统的彩瓷有两点不同:一是其采用的彩料在雍正六年(1728年)以前均为进口,雍正六年以后,宫廷开始自制珐琅彩料;二是上彩的方法,珐琅彩瓷吸收外来影响,以油料上彩,不同于传统彩瓷的以胶水或清水施彩。! O4 Z+ g* J+ {+ P3 z3 @
康熙珐琅彩瓷多以黄、蓝、红、紫、豆绿等色作地,彩绘牡丹、月季等花卉图案。彩料较厚,有堆料凸起之感和极细的冰裂纹。其上出现的胭脂红是我国最早的金红,也是最早的进口红色料。康熙朝还有在宜兴紫砂胎上绘珐琅彩的制品。
雍正以后,珐琅彩瓷器的制作更趋于精进,大多是在精致的白瓷器上精工彩绘花鸟、竹石、山水等各种不同的画面,并配以书法极精的相应题诗,使之成为制瓷工艺和诗、书、画相结合的艺术珍品。乾隆朝珐琅彩瓷器画面有的完全仿西洋画意,人物题材增多。雍乾二朝珐琅彩瓷每于题诗的引首、句后有朱文或白文胭脂水或抹红印章,印面文字往往与图案、题诗相配,例如画竹的都用“彬然”、“君子”章等。
珐琅彩瓷器生产量并不大,完全为清代宫廷所垄断。它的烧造对康熙以后的粉彩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3.粉彩
釉上彩瓷器品种之一。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制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开始于康熙晚期,仅在红花的花朵中运用胭脂红,其他色彩多仍沿用五彩的作法。至雍正时期,粉彩瓷器盛行,在造型、胎釉和彩绘方面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其特点是在彩绘部分先以含砷的“玻璃白”打底,所用彩料多为进口料,有胭脂红、洋黄、洋绿、洋白等,彩色中有的用芸香油调和施彩,并以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没骨画法渲染,突出阴阳、浓淡的立体感。雍正粉彩瓷器的图案有花鸟、人物故事和山水画等,尤以花卉为主,因为更擅于体现其绮丽色彩和婀娜姿态。除白地彩绘外,更有各种色地彩绘。雍正粉彩盛行之后,即取代了康熙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乾隆时期的粉彩瓷器虽不如雍正的秀丽淡雅,但仍有很大的发展,改变了以前简单的渲染手法,各种色地的粉彩如锦地、蓝地、黄地开光粉彩等的制作逐渐增多,图案花纹则有逐渐繁缛的趋向。5 W% }* t7 J4 N. n
粉彩的焙烧温度约在700℃左右,比五彩略低,色彩比五彩更丰富、娇艳,以淡雅柔丽名重一时。因感觉比五彩柔软,而又称软彩。
4.素三彩( J& ~, n, N0 C( G$ d2 Z; _
釉上彩瓷品种之一,以黄、绿、紫等色为主要色调,但不用红色。明代开始制作,至正德朝已极为精致。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上按事先刻划好的图案施彩,再以低温二次烧成。清代康熙年间素三彩瓷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最为盛行。彩色除了黄、绿、紫色外,增加了当时特有的釉上蓝彩。加彩的方法也更为多样,有白地加彩、色地加彩等,其中的墨地素三彩更属于罕见的精品。康熙素三彩中还有不加刻划,通体施褐黄釉彩,俗称“虎皮斑”的品种,具有自然形成的色彩美。 O5 Y'''''''' Y2 g% [; F
5.墨彩& \# m, Z) l3 e# d5 K2 w5 E
釉上彩瓷器品种之一。是清代雍正年间景德镇用国产料仿烧水墨珐琅效果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在白瓷器上以黑料绘画纹样,再经低温烧烤而成。效果犹如白纸作画,墨色浓淡,雅洁宜人,时称彩水墨。1
6.青花$ I$ c: c, E, M& n& l) E
青花是釉下彩瓷器品种之一,是白地蓝花瓷器的专称。系用钴料在瓷坯上直接描绘纹饰后再罩上一层透明釉,在高温中一次烧成,是最著名的釉下彩品种。% ^! M% U# [+ m F0 L( m/ p: Y* K
釉下彩绘和运用钴料是青花的两个基本工艺要素,这两个要素早在唐代就已经初步具备。1975年江苏扬州唐城遗址中出土有唐代的青花瓷器残片,其造型传统,纹饰具有波斯风格。浙江境内金沙塔和环翠塔塔基中发现有宋代的青花瓷片,亦十分重要。唐宋时期虽已有青花瓷器的制作,但尚处于原始阶段。# v, c# S/ h9 I! r! i" t) a
(1)元代青花6 S+ s'''''''' }2 w z, A0 o0 @
元代烧造青花瓷器的窑场有好几处,最能代表当时水平的还是景德镇窑。胎体厚重洁白,釉透明纯净,显得白而微青。在大型器物上多施以进口钴料,青花色泽浓艳。画面满、层次多,但又繁而不乱,很有装饰性。纹样种类多样,带有伊斯兰风格。元代青花瓷器的烧造虽然成熟,但总生产量并不大,主要供应外销。+ [9 f- L1 m, w" L) ]
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中国传统瓷器以青瓷为主的局面。4 {+ z8 t4 c1 |, y# o- N" o
(2)明代青花
明朝始,景德镇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永乐、宣德两朝是明代青花瓷器生产的鼎盛时期,其官窑青花瓷器所用钴料,相传是郑和下西洋时从伊斯兰地区带回的“苏麻离青”,因含铁量高、含锰量低,所以在适当的温度下,能烧出像宝石蓝一样的鲜艳色泽,并有黑疵斑点。制作风格一改元代的厚重雄健而趋于清新雅丽。
明代中期改用江西乐平出产的“平等青”料,又名“陂塘青”。因此青花瓷器到明中叶成化时期,风格开始为之一变,呈色由浓艳变为淡雅。
正德时期除采用“平等青”外,还采用了江西上高县产的“石子青”料,色泽青中偏灰。正德晚期开始官窑采用西域的“回青”料,青色浓翠艳丽,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沿用。
万历二十四年,“回青”料已经用竭,从此一直到明末崇祯年间,都使用浙江青料,因明代晚期在钴土矿的选料处理方法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其青色倒也明快。
)(3)清代青花
清朝康熙年间是继永、宣青花、成化青花和嘉靖青花之后的又一个青花制作高潮。仍然使用国产的浙江青料,色泽鲜明青翠,浓淡相间,层次分明。景德镇制瓷工匠在积累了长期的经验之后,已能熟练地运用多种浓淡不同的青料,分染出深浅有别的蓝色色阶变化,甚至在一笔之中也能分出不同浓淡的笔韵,使所描绘的物象具有丰富的色调,因此康熙青花瓷器有“五彩青花”之誉。# A# N'''''''' A'''''''' k'''''''' z4 i6 ~# B. t
雍正青花的青色幽静而匀润,比康熙的趋于淡雅,但有晕散现象。乾隆青花瓷器与雍正的很难区别,主要在款识、器形和图案花纹上加以识别。
元、明、清时期景德镇以外地区虽也有生产,但质量和数量都无法与景德镇相比。
7.釉里红! ^- v6 L. _4 K( l3 h$ W
釉下彩品种之一。用铜红料在瓷坯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中一次烧成。铜在还原气氛中可呈现红色。唐代长沙窑中已见有釉下红彩的产品,但仅仅是偶然现象。此后直到元代才又烧制釉里红瓷器,并且发展成熟。釉里红瓷器有线绘、拔白、涂绘三种装饰手法,尤其以线绘的难度最高。目前可以确认为元代釉里红的瓷器并不太多。
明洪武年间釉里红较为盛行,以线绘图案为主,表明其制作技术比元代有了更大的发展。虽大件器物往往红色晕散而不太鲜艳,但洪武朝仍被后世视作明代釉里红的极盛时期。宣德朝釉里红器的制作以难度较低的涂绘法为主,有不少精致之作,以官窑的红鱼靶杯最富盛名。不过从数量和品种来看,都不如洪武时期。明中期以后,釉里红瓷器一度衰落,制作数量极少,而且红色都烧得不太鲜艳。明末景德镇民窑也有少量生产,但均为小件器。. G6 R( P) ?% R/ G$
清康熙朝恢复了釉里红的生产,并达到明代前期的水平。传世的康熙釉里红器基本上都是官窑器。雍正朝是釉里红历史上的高峰,色泽十分鲜艳。乾隆以后,釉里红瓷器的制作技术再也没能达到这样一个水准。. K/ J'''''''' O4 J @ c) W
8.青花釉里红$ b) v4 `1 s) B8 h( @
釉下彩品种之一。指在同一器物上既用钴料,又用铜红料描绘彩色,烧成后使青花和釉里红同现于一件器物之上。由于青花钴料和铜红料的性质不同,对烧成温度和窑室气氛的要求也不同,因此要使红蓝二色都能达到理想要求,绝非易事。这一品种创制于元代,当时尚未见有成功之作。明早、中期也有生产,并有了进一步提高,但极为罕见。清康熙年间恢复烧造,和釉里红瓷器一样,主要为官窑产品。雍正的青花釉里红是历史上烧造得最为成功的,两种色泽都能烧得十分鲜艳,尤以桃果高足碗最能反映其成就。9.釉里三彩
清康熙朝新创烧的一种釉下彩品种,有又称釉下三彩。除了青花和釉里红外,增加了一种以铁为呈色剂的釉下豆青色,用以填绘山石,与红、蓝二色相互映衬,使釉下色彩更为丰富。这也是康熙一朝特有的品种,以后各代虽有仿烧,但都无法达到康熙时期的效果。* Q; b% x- h# (三)颜色釉瓷器: v! ]0 n2 |* q. y3 t- v; z4 M
是元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制作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按烧造温度,可以分成低温颜色釉、中温颜色釉和高温颜色釉三类,具体品种数不胜数。我国古代的颜色釉,多以含有金属氧化物的各种天然矿物为着色剂。着色元素主要是铁、铜、钴、锰四种,清代以后增用金、钛、锑等。
1.青白瓷1 `( R8 x3 Q" i J
颜色釉瓷器的一种。釉色白中闪青、青中显白,介于青白之间,故名,晚清以后一般称为“影青”。其质感如青白玉,出现不久就有了“假玉器”的美称。创烧于北宋时期的景德镇,宋、元时期在南方地区生产较多,并且远销海外。: a, [5 k- D9 z'''''''' H/ W- f6 @
2.青釉
各朝都有所烧造,但直到清代雍正年间才算成熟掌握了青釉的烧制技术。色泽基本稳定,以东青、豆青为主要色调,且有大件的盘、碗、瓶、罐等器物,成品率也比以前提高许多。
3.红釉
以适量的铜红料掺入釉内作为呈色剂,在高温还原气氛中即能烧成鲜艳的红釉。其烧成难度大,是我国颜色釉中名贵的品种。唐代长沙窑已有高温红釉制品,宋代钧窑则使红釉的烧造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元末明初景德镇也开始烧造,然以永乐、宣德为最著名,以其颜色鲜艳而名“鲜红”,又因颜色犹如红宝石而称“宝石红”,此外还有霁红、积红、祭红等名称。宣德以后一度衰退直到清康熙朝铜红釉才得以恢复。红釉的品种较多,其中以郎窑红和豇豆红为著名品种。" V( C3 ^6 \% q& {'''''''' @2 b
(1)郎窑红
因是江西巡抚郎廷极主持景德镇窑务时所烧而得名。釉色深艳,似初凝之牛血一般猩红,又称“牛血红”,釉层清澈透亮,釉面开裂纹片。" x, (2)豇豆红- p2 D0 h2 _+ m2 Q3 t
与郎窑红齐名,色调淡雅,并带有绿色苔点,酷似豇豆的红色。豇豆红器无大件,多见小型的柳叶瓶、菊瓣瓶、水盂等文房用具,均为官窑产品。
(3)珊瑚红& V5 ^9 L; k* u) q7 X5 |4 y
明代中期以后,景德镇将铁红低温釉代替高温铜红釉作为祭祀用色。外观与铜红釉近似,但烧造工艺较为简单,呈色稳定。清初创烧得“珊瑚红”釉,呈色红中闪黄,与珊瑚颜色相似,故名。
(4)金红釉$ F) f7 t* o7 i. h2 n P1 x
除了铜红釉、铁红釉外,还有清朝康熙年间创烧的金红釉。因在釉中羼入了万分之一、二的金而呈现出犹如胭脂的红色,并得名胭脂红或胭脂水,其呈色工艺引自西方。都是官窑制品,底足用青花书写各朝年款,虽始于康熙,但以雍正乾隆两朝最盛行,也最精美。1 ]9 Y4 y0
4.蓝釉 A8 z)
元代景德镇创制高温钴蓝釉,呈宝石蓝色,十分纯正。为明清两代蓝釉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因其色泽深沉,被用来作为祭器的釉色,而称作“祭蓝”,但除了祭器之外也有日常用器。宣德蓝釉器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均匀一致,呈色亦比较稳定,与白釉、红釉相提并论,同为宣德瓷器的“上品”。嘉靖蓝釉器的蓝中微泛紫色。明清以来,蓝釉的生产几乎从未间断。
5.黄釉
颜色釉瓷器的一种。以适量的铁为呈色剂,在低温氧化气氛中烧成。以明宣德年间的器物为最早。因全黄是至尊之色,所以黄釉器只能是宫廷用器,民间绝无。弘治朝的黄釉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采用浇釉的方法上釉,黄色特别淡雅娇嫩,犹如鸡油之色,所以称“娇黄”或“浇黄”等。后朝多有仿制,尤以康熙朝仿的较多,釉色略深。; u& z7 d, B5 c; W& s! h8 o
6.白釉 E) i0 f2 G( N l0 Z
元代景德镇在青白瓷生产的基础上出现的颜色釉瓷器新品种——卵白釉。釉层相对较厚,呈白乳浊色。除印花外,有的还有戗金、加彩等装饰。以盘、碗、高足杯等品种为多见,极少见大件器。由于这种瓷器中发现有“枢府”字样,因此又被称作“枢府器”。明永乐时期官窑创制的甜白瓷是白瓷史上的最高成就,但随着彩瓷的盛行,纯白素瓷的制作已渐趋低落。永乐甜白瓷为半脱胎白瓷,胎薄釉莹,有甜净之感,尤以薄胎暗花者为最佳。后世都曾有仿制,但不能与永乐甜白相比。
7.天蓝釉
清代景德镇颜色釉瓷器新品种。当釉中含有1%以下的钴料,在高温中可烧成犹如天空的蓝色。釉色幽雅隽永,赏心悦目,可与豇豆红媲美。康熙朝器物均为小件文房用具,至雍正、乾隆两朝才见瓶、罐等器型,大部分都是官窑烧制的陈设瓷,底部有官款。其中尤以康熙天蓝釉制品为最佳,亦最珍贵。" ~2 A3 q# {8 c& N9 ^
8.孔雀绿釉6 K" h2 O3 q# n'''''''' w# m; \$ b
因釉色翠绿透亮似孔雀羽毛而得名。起源与宋、元时期北方民间窑口,明成化年间景德镇开始烧造,并成为当地的传统釉色之一,至清康熙年间而极盛。系用石英、铜灰、牙硝等,置于窑内余堂区烧成,故属于中温颜色釉。
9.茶叶末釉
我国结晶釉的重要品种之一也属颜色釉瓷器系列。釉中的铁、镁与硅酸化合而产生结晶,釉呈失透的黄绿色泽,颇似茶叶末,古朴清丽,耐人寻味,因而得名。始烧于唐代,至清朝前期烧造极为成熟,产生出许多变调,如蟹甲青、鳝鱼黄、蛇皮绿等。尤其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品为多见。'''''''' B& L" X# i& ?4 S9 a& e( \4 s
(四)仿工艺釉" M+ G; A2 P3 p
乾隆朝官窑瓷器的特点之一是不惜工本地追求各种新奇的制品,对各类工艺品的仿制就是当时的创新品种。主要有仿木器、仿漆器、仿竹器、仿铜器以及仿石器、仿玉器、仿珊瑚器等。
1.仿木纹釉 x% H# q0 c& k% c; s: S5 x3 g o'''''''' {
仿木纹釉在雍正时已十分精致,至乾隆时更为逼真。常见笔筒、提桶、臂搁等小件器。
2.仿漆器'''''''' Z- L) ?2 L+ V: |8 n8 k
有仿剔红和仿漆绘两种。仿剔红是先在瓷胎上模印花纹,经雕剔加工并高温素烧后,再施红釉低温烧成,与雕漆器十分相像,多为仿漆盘、盒、碗的造型;仿漆绘是在素烧瓷胎上施以黑釉,并在釉上加上彩绘。) {+ r/ `'''''''' t/ s0 N& ~0 c
3.仿竹器
先在坯上刻出类似竹刻的浮雕图案,素烧后施一层与竹子色调相近的黄釉,并工细地刷出竹丝的纹路,再以低温烧成。器物以笔筒、臂搁、镇纸等文房用品为主。
4.仿铜器
利用茶叶末釉并加以变化,十分巧妙地表现出古铜器的色泽、锈斑等,不仅造型均仿自古代青铜器,有的还加以错金银等效果,达到了几可乱真的水平。
此外,还有用白釉仿玉石器、用松绿釉仿绿松石器、以红釉仿珊瑚器和以翠绿釉仿翡翠摆件等都十分成功。'''''''' Q, f& M! ?" o'''''''' x3 V
三、其他瓷窑及产品4 F3 ^5 \1 I9 Q# X
明清时期的陶瓷产地几乎遍及全国各地,除瓷都景德镇以外,福建的德化窑、广东的石湾窑、江苏宜兴的紫砂器和山西的法华器等均颇负盛名。
1.德化窑
位于福建省德化。宋代已有外销白瓷和青白瓷的烧造,明代开始以生产风格独特的白瓷而闻名于世。瓷胎含铁量低,含钾量高,高温烧成后显得致密且透光度特别良好。釉色乳白如凝脂,光润明亮。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产品销往欧洲较多,被法国人称为“鹅绒白”、“中国白”。装饰花纹简单。器物有器皿和雕塑两大类。瓷雕背部往往有当时名匠的印记,以何朝宗所雕观音像为最著名。清朝产量扩大,与明朝作品相比,白釉略闪青色。$ C) u" n9 ]/ d0 _& E
2.石湾窑
即广东佛山石湾窑。创始于宋,盛于明,极盛于清。以陶土为胎,体质厚重,胎色暗灰,釉厚而光润。善仿钧窑釉色,分底釉和面釉两层。有蓝色、玫瑰紫、墨彩和翠毛釉等,尤以一种在蓝釉中流淌葱白如雨点状的最为著名,俗称“雨淋墙”。生产大量的建筑用陶和日用器皿,但以陈设用器、文房用具和陶塑的水平最高。晚明以来的制品上多有陶瓷店号和制作者的印章款识。
3.宜兴紫砂器/ n$ I7 \; l; O& D" G8 ]& Y'''''''' h" C) ]
宜兴一向有“陶都”之称。宜兴丁山镇出产一种特殊陶土,质地细腻、含铁量高、可塑性强,呈赤褐、淡黄、紫黑等色,被称为紫砂泥。最适用于塑造茶壶。紫砂器创烧于宋代,至明代中期因士大夫阶层十分讲究饮茶的风尚而大盛。名匠辈出,有龚春、时大彬、邵二荪、陈仲美等,精品迭出。清时品种趋多,紫砂花盆和各种陈设品、玩具等也有大量制作。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曾做过贡品,式样比明代更为奇特、丰富,出现了陈鸣远、杨彭年等名家。4.法华器8 x9 n; Y$ U0 S/ O
在琉璃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又与之不同,以牙硝作助熔剂。创烧于元代,明朝中期以后在山西晋南一带盛行,法华之名也可能是从山西的“粉花”音转而来。具有特殊的装饰效果,在陶胎上以特别带管的泥浆袋,以立粉技术勾勒出凸起的纹饰轮廓,再以各色釉料填出底色和花纹,最后入窑烧造。器物多为罐、瓶、香炉等。明嘉靖前后景德镇用瓷胎仿烧法华器。; L5 P2 A3 X" p- x. H" S& x& j
馆藏珍品举要3 ^( N1 ?7 F5 V+ _% m6 x4 z+ b$ ]
(1)崧泽文化勾连纹带盖罐& ]& A* O'''''''' C) f/ y& n'''''''' p'''''''' m* X: _6 v
高26.2厘米,口径15.2厘米,1974年上海市青浦区崧泽遗址出土。8 D4 A% F3 }2 z* X0 r1 b4 p
泥质黑衣灰陶。器表打磨光滑,乌黑发亮。直口,矮颈,弧肩,折腹,平底矮圈足。近口部有一圈凸棱,形如“泡菜罐”。棱沿下有十二个小孔,以三孔为一组,对称排列。腹上部刻划一周由二十二个单元组成勾连形图案,中部饰一周锯齿形堆纹,有盖,作覆盘形。整器造型美观,纹饰秀丽。3 _, m, r q3 O'''''''' n; R/ G$ D6 t1 P
(2)良渚文化黑陶细刻纹阔把壶5 T& M0 n+ O8 [: c5 Q. _$ f7 u
高15厘米,口径7.4厘米,腹径9.5厘米。1983年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墓葬出土。
圆筒形,口部外撇,壶颈收束,圆肩,鼓腹,下带圈足,为便于倾注,口沿前侧上翘,成为长长的宽流,在器身的另一侧附宽体扁环形把,宽把与长流彼此呼应,构成和谐的平衡和完美的器形。尤其是长长的流口上翘外展,像一只阔嘴的水鸟,环形宽把则像卷曲的鸟尾,灵巧活泼,布局对称,使造型饱满的陶壶具有很强的稳定感。在陶器上加上翘的流口和环形阔把是良渚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5 `$ O6 _: k9 I'''''''' A- A& _
(3)商代青釉弦纹尊
高18厘米,口径19.6厘米。这是一件原始瓷器。大敞口,长颈斜向内收,腹略鼓,圈足。周边凸起折棱,颈部数周平行暗刻纹,通体施一层青色薄釉。器型柔和,涂釉均匀,敲击声音清脆。
此件敞口尊的器形具有明显的商代特征,是商代原始瓷的典型器。5 }3 ^0 _2 R5 |6 ^8 z* k: h
原始瓷的发现,是建国以来陶瓷考古的重大成就。原始瓷胎质含铁量一般在3%以下,烧成温度在1200℃左右,人工施釉。
(4)唐越窑海棠式碗" M6 j* P4 J3 c6 c
高10.8厘米,口纵23.3厘米,口横32.2厘米,足径11.4厘米。此碗作四棱海棠式,口微敛,外撇圈足。碗内心有支钉痕16个。灰白色胎,通体施青釉,釉微闪青色。+ p5 E* n9 v3 `9 \5 t& l
从浙江慈溪上林湖唐代越窑窑址看,海棠式碗在当时有一定的烧造量。但无论是出土器物还是传世完整实物,都只有体积较小的一种,类似这样的大碗未曾发现,可见这种海棠大碗烧造不多。
这件海棠式碗制作考究,釉层均匀,造型规整别致,是唐代越瓷中出类拔萃之作。
(5)唐彩色釉陶马
唐代彩色釉陶俗称为唐三彩,一般以白色粘土作胎,在摄氏800度左右的低温中烧成。唐三彩的“三”字有“多”的意思,但以黄、绿、白三种颜色为主,用作随葬品。
这件彩色釉陶马,造型准确,形象生动,写实逼真。
马的头部略小,脖颈粗壮强健,眼睛炯炯有神,臀部精壮浑圆,腿胫细长。马的毛色雪白,马鬃梳剪整齐,马尾挽成一个小髻,鞍勒装饰更极尽豪华。头微微靠左,富有动感,活脱脱一匹栩栩如生、神形兼备的神骏宝马。
整件陶马色彩丰富,工艺精湛,代表了唐三彩制作的高度水准。
(6)金定窑白釉印花云龙纹盘; u2 Y# g. P( `- y4 M. C
此盘高4.8厘米,口径23.2厘米,敞口、弧腹、圈足。釉色白中泛黄,略带粉质感,圈足满釉,为覆烧器。定窑的覆烧工艺是将盘等器物翻覆叠置入窑烧造,因器物倒置的原因,盘口沿处无釉,会形成粗糙的“芒口”。为弥补芒口的缺陷,往往采取口沿包铜、银边的方法。这件盘的内壁印云龙纹,云气缭绕,龙身屈曲腾越于云雾之中,龙鳞宛然,须发临风,神韵飘逸.定窑是宋代的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天的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 V)宋金时期定窑的印花器,技法源于定州革丝,精致而臻完美之境。此器工艺精绝,包有银扣,当为宫廷御用器。(
(7)北宋汝窑盘: V/ Y" O) [9 e'''''''' t8 ~7 p H+ f
高3.2厘米,口径12.6厘米,底径9厘米.此盘满釉支烧,细纹开片,釉呈淡青色,素雅清丽,是传世汝窑的典型器。汝窑堪称五大名窑之首。北宋宋徽宗时开始在汝窑烧造官窑器皿,至北宋末年即止,因烧造时间短,传世器物很少。+ T ~# s汝窑瓷器做工均极其精致。胎质细腻,多呈香灰色。釉色则有天蓝、天青、粉青等。多数盘、洗、碗等器均为裹足支烧,底部有细小支钉痕,俗称“芝麻钉”。3 v4 `- N! i1 Z) V: Y
(8)南宋官窑贯耳瓶
高12.8厘米,口径3.2厘米,底径5.1厘米,1952年上海市青浦县任氏墓出土。8 T+ ^, C# |8 X! M
器呈直口,长颈,鼓腹,圈足,口部有对称管状双耳。外壁施青釉,釉色呈青灰色,釉面开有片纹。口面和圈足显现出官窑特有的“紫口铁足”的特征。
官窑分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北宋官窑是宋徽宗在公元1111~1118年的政和年间设立的,其窑址迄今尚未被发现。杭州的郊坛下官窑和乌龟山官窑都属于南宋官窑。此器属南宋官窑的产品,造型古朴典雅,胎薄体轻,胎质精细,釉质肥厚光润,细腻平滑,釉面素朴无饰,以釉色取胜,为官窑之珍品。
(9)南宋哥窑五足洗+ K1 Z3 J8 j7 p7 x
高9.2厘米,口径18.8厘米$ f4 G3 H% ]7 j8 r9 d& @'''''''' P8 D
圆唇,直腹,平底,矮圈足不着地。口沿饰乳钉五枚,下承五个如意形扁足,内心有六个支钉痕。胎厚釉润,釉呈米黄色,釉面密布大小开片,黑色大开片和黄色小开片纵横交织,被称为“金丝铁线”。) L6 \# N2 {/ \
整件器物制作规整,造型端庄典雅,是一件典型的哥窑传世品。" w& a. @, N+ y) G'''''''' z2 t
(10)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高26.1厘米,口径22.1厘米,底径16.7厘米
该尊仿古代青铜器式样。广口外撇,口以下暴敛,腹部凸出呈扁圆形,瘦胫,至底腹外撇。上中下三部分四面均凸起直线型长戟十二个。通体施月白釉,圈足内刻“五”字,应是北宋末徽宗时的宫廷用器。* D4 I/ Y* C'''''''' l钧窑是北宋及金的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现在的河南禹县,因古属钧州所有得名。钧窑器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蓝色为基调,具有乳浊状和不透明的感觉。在此基础上,有多种变化,主要色调是月白、天蓝和玫瑰紫。这件尊是月白釉的典型器。'''''''' z- N: i1 E- v. F1 E! I3 M$ x. f
(11)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瓶; T, `. Y$ A2 }; v
瓶高48.4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11厘米。7 北宋驰名的耀州窑窑址在今陕西铜川,以黄堡镇为代表,古属耀州所以得名。, v此件作品为典型的宋代梅瓶样式。敞口,短颈,长身,浅圈足。通体施青釉,釉色青中带黄,釉层均匀,器外釉下刻花卉纹图案。主体纹饰为牡丹纹,刀法犀利,纹饰线条十分流畅。" G1 @'''''''' Q这件瓶造型庄重,器型规整,体量之高为宋、金耀州窑之冠,是一件极为难得的佳作。
(12)南宋龙泉窑三足炉
高11.3厘米,口径14.4厘米,口沿外折,短颈,扁形鼓腹,腹底有等距离三足。胎白而坚硬,经过多次上釉而成,釉呈梅子青色,色泽青淳滋润,有玉质感,肩腹及足部起棱釉薄处呈白色,是有意识地显露其所用坯土的白度,俗称“出筋”。( \7 {此器造型端庄古朴,色泽典雅,纹饰简洁,给人一种坚实有力的感觉,充分体现出南宋龙泉窑高超的制瓷技艺。
龙泉窑为宋元时期的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天浙江的龙泉。
(13) 宋建窑黑釉兔毫盏. Z9 U# w- `" D5 C
大口小足,斜直壁,施釉不到底,口缘釉层较薄,周边呈红褐色,釉面上析出茶褐色兔毫纹,自然拙朴,和谐可人,是典型的宋代斗茶器具。! i6 中国是茶的故乡,至宋朝茶已成为家家户户的日用饮料,并且形成了“斗茶”的风气。茶的泡沫显白色,最宜用黑色映衬,黑釉茶盏的大量烧造与此有密切的关系。& ^+ Y2 K( V% A% o9 g
宋代的黑釉茶盏有兔毫盏、油滴器、玳瑁盏、黑釉印花等许多品种,其中以福建建窑所产的兔毫盏最负盛名。
(14)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罐$ w5 @9 I1 r; k6 ^
高27.5厘米,口径20.4厘米
此罐直颈,圆腹,浅圈足,颈部绘海水波涛纹,肩部为缠枝莲,腹部主题纹样绘有缠枝牡丹,胫部作变形莲瓣纹,图案繁密,但繁而不乱,具有典型的元青花器的特征。5 [$ E9 X, p) @2 R- l
典型元青花瓷的图案装饰大都分较多层次,在器身上以主纹和辅纹密切结合,构成整体。其处理方法大致有两类。一是突出一组主题纹饰,其余均为辅纹;二是有几组主题纹饰和几组辅纹构成。大盘以三层为多见,大罐则以四至五层为多。此件缠枝牡丹纹罐即由五层花纹构成整体,满布全器。
元青花的兴起,很可能是由于对外输出,特别是对中东地区贸易的需要。因此,传世的元青花瓷以伊朗的阿特别尔寺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布卡比•萨拉依博物馆收藏最丰富。# P ~* n
(15)明宣德青花白龙纹盘 @( z'''''''' B+ |( w7 V, ~4 Q
高6.5厘米,口径40.7厘米,底径30厘米
此盘大口圆唇,腹圆弧,大平底,圈足低矮,足墙外敛内撇。形制虽大,但制作规整。: E: N6 ~6 K2 v# 胎质细腻坚硬,釉色晶莹肥亮,青花呈色浓中带黑疵。器内底龙纹先在成型的坯体上刻划而成,然后在纹样外用青花绘海水,留出白色波涛和龙纹,再在器内壁绘缠枝花卉纹。外壁绘双云龙纹,内外口沿各绘回纹一周,通体施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盘外口沿有“大明宣德年制”青花楷书横款,底无釉,呈淡火石红色。: i1 H5 Y- {7 J w
青花的黄金时代是永乐、宣德两朝。胎质细腻洁白、釉层晶莹肥厚、青花色泽浓艳是这时期的共同特点。郑和七下西洋,不仅恢复了一度中断的对外贸易,还带回了“苏麻离”青的钴土矿。这种进口青料含铁量高,含锰量低。在适当的气氛下,可以烧出宝石蓝与黑铁斑点相间的青花,两者相映成趣,成为后世无法模仿的永乐、宣德青花瓷器的成功之作。1 c+ b R$ O5 X \4
(16)明宣德釉里红三鱼纹高足杯
高8.8厘米,口径9.9厘米,足径4.5厘米。此杯口沿外撇,薄唇,平腹,高足,足沿呈喇叭口,胎体较厚,致密坚硬,触摸有润滑感。杯腹部用釉里红装饰了三条鳜鱼。胎白釉润,红白相映,显得简洁朴实,典雅鲜明,极有情趣,杯心内有青花双圈“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是明代釉里红器中少有的佳作。
釉里红是与青花齐名的中国古代釉下彩品种,是元代景德镇窑继长沙窑之后的又重大发展。由于工艺仍不成熟,元代釉里红相当稀少,发色明艳的精品更属罕见。到了明朝,釉里红的烧制逐渐成熟,技术有了很大进步,特别是永乐、宣德时的釉里红光泽艳丽,端巧典雅,最为鉴赏家和收藏家所珍爱。
)(17)明永乐甜白釉僧帽壶 r- I+ _+ D" J! p B3 ~% b6 U
阔颈,鼓腹,圈足。一侧有流,前伸似鸭嘴状。另一侧有宽带形曲柄。以台阶状曲线构成宽边口沿。壶口后部有一小圆系,失盖。通体施甜白釉。所谓甜白釉是永乐朝景德镇御器厂烧制的一种白瓷的釉色,具有甜润的白糖色泽,故称之为甜白。此壶因壶口形似僧帽而得名“僧帽壶”。整器造型精美,釉色滋润,为永乐甜白之典型器。
最早的僧帽壶为元代景德镇青白釉器,明永乐、宣德红釉及甜白釉制品最为珍贵,清康熙年间仍有仿制。元代僧帽壶形体敦实,壶颈较粗,壶流略短。明代造型秀美,各部位比例匀称,壶流比元代略长。清代壶颈略高,腹部略瘦,壶流略短于明代,没有明代优美,也不如元代制品敦实稳重。 ?3 G) t/ Y6 \$ G
(18)明成化斗彩蔓草瓶
高18.1厘米,口径4.2厘米,底径8.5厘米。该瓶直口,长颈,溜肩,垂腹,圈足,形如悬胆,所以这种形式的瓶也称悬胆瓶。这件斗彩瓶周身装饰了舒展流畅的蔓草花纹。与其他斗彩器不同的是,此瓶在青花轮廓线内仅施一色的豆绿彩,倒也清纯明丽,情趣盎然,给人以质朴自然的美感。成化斗彩是中国彩瓷中的名品。它胎质细腻,胎体轻薄质透,白釉莹润,色彩鲜艳,代表了当时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准。
成化斗彩器都是宫中之物,因帝王的喜好,一般都非常柔美细小。而这件上博所藏的蔓草纹瓶在众多的成化斗彩器中,也算是“庞然大物”了。(
(19)明成化孔雀绿釉青花莲鱼纹盘/ U3 N4 h( l/ I. t% f1 N
高5.05厘米,口径23.5厘米,足径15.15厘米。此盘口微敛,弧形浅壁,盘心微凸,圈足宽大,为明成化一朝流行的盘式。
孔雀绿釉鲜丽明艳,青花纹样处因罩有孔雀绿釉而呈现蓝黑色调。器内及圈足底部的釉面均匀光亮,白中微泛青。画面上莲花盛开,荷叶亭亭,形态各异的青、白、鲤、鳜四尾鱼游弋其间。器底有青花“大明成化年制”二直行六字双圈楷书款。
孔雀绿釉青花是元代景德镇窑新创烧的品种,传世极少,极其珍贵。
(20)清康熙豇豆红柳叶瓶
高15.3厘米,口径3.4厘米,腹径5.4厘米,足径2厘米。敞口,细颈,圆肩,长腹,小底,深圈足,足露胎,底内白釉,有青花六字“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釉面呈现出淡雅的桃红色,还能在其上看到散缀的深红色斑点和苹果绿色的苔点,精美异常。釉面薄而细腻,造型秀美,制作精致。由于其造型似一片轻盈的柳树叶子,故称之为“柳叶瓶”。豇豆红的烧制,必须巧妙地处理铜在器身各个部位的形态,恰到好处地掌握铜元素的氧化和还原气氛,烧成十分不易。因此,豇豆红瓷器多见于清代康熙一朝,极其珍贵稀有。% H/ T( K# W- n4
(21)清康熙五彩人物故事图瓶
高44.8厘米。此瓶直颈折肩,器腹直如截筒,下部收缩,形如古代妇女洗衣用的棒槌,故又称“棒槌瓶”,是康熙时新创的典型器形。此时的瓷器,胎土白净缜密,坚硬纯净,釉层细腻温润,紧密熔于胎骨,浑然一体。! @/ L0 s9 R( y2 H. F
上博所藏的这件五彩人物故事图瓶是民窑烧制的大件器物,瓶身画五组五彩花纹。瓶颈画戏婴图,器腹的主题是三国演义中刘备招亲的故事。主要人物形象高大,陪衬人物则比较小。全图用笔工整,线条劲健,设色浓而不俗,具有民间艺术的特点。7 |& m; P. z5 {
(22)清雍正珐琅彩墨竹图碗
高7.6厘米,口径16.1厘米,足径4厘米。此碗口部微微外撇,圆唇,深腹,腹体下端略小,与口部相差不大,平底,圈足,胎体极薄却有敦实丰满之感。" u) R% {! h+ }3 W1 V
碗外壁用珐琅彩配成的黑色彩料绘出一幅墨竹山石图,画面上修竹数竿,疏落有致,伴以拳拳巨石,笔力坚挺遒劲,画上角行书题句:“色连鸡树近,影落凤池深。”题句引首和句后分别有“风彩”、“彬然”、“君子”等印,均为篆书朱文,与竹石图朱墨相映,简洁而清雅。碗底部是珐琅彩蓝料双方框“雍正年制”宋体字款。
这件碗不仅造型优美,而且胎质细腻,洁白如雪,釉色晶莹如玉,加上珐琅彩墨彩的浓淡变化色调,把珐琅彩瓷高雅脱俗的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23)清雍正粉彩人物故事图笔筒
高13.3厘米,口径17.4厘米,底径17.1厘米。形似截筒,口、底相若,圈足内有“大清雍正年制”青花单圈六行楷书款。
瓷笔筒是清宫中常见的文房用具。这件雍正粉彩人物故事图笔筒,用勾勒填彩技法描绘了唐代诗人李白与众兄弟春夜宴饮于桃李园的情景。全图构思巧妙,布局合理,比例协调,线条精细,设色明丽又不失淡雅柔和,体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
整器制作规整,胎质洁白,釉面纯净无瑕,把粉彩画面衬托得更加娇艳动人,是雍正官窑粉彩器中极为精致的作品。
(24)清雍正青花釉里红三果纹高足碗
高11.6厘米,口径16.6厘米,足径4.7厘米。此碗敞口外撇,器腹弧度较大,下承高足,足自上至下微外侈,高足中空,形制规整。+ l. m6 E2 u* D
胎体轻薄,釉面细腻洁白、滋润光亮,白中微闪青。器内素面无纹,器外壁以青花、釉里红绘桃、石榴、佛手三果纹。釉里红饰果实,青花绘枝叶,红果蓝叶,绮丽可爱。高足内沿有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横款。
此碗造型、纹样均系仿明永乐、宣德制品而成,但细部仍带有鲜明的本朝特征。器身青花和釉里红均很鲜艳,表明这一时期瓷器的烧造技术已达炉火纯青的程度。
(25)清雍正青釉云龙纹缸/ V: g* ~, [; t$ K# m9 j5 L2 _: r
高45厘米,口径40.6厘米,足径32厘米$ `5 B S# R3 `: ^" s: l! j. [4 E
此缸大口圆唇,肩腹相连呈球形,底微内凹,形制高大规整,胎体坚硬厚重。内外施豆青釉,釉面滋润肥腴,釉色青绿。器身云龙纹样系在成型的胎上剔刻而成,纹样微微凸出器表,具有浅浮雕的装饰效果,其刀法之娴熟,制作之精湛,令人称绝。器底露胎处泛赭红色。. R0 S# g! v$ 明永乐、宣德以来,景德镇窑已有十分成功的青釉产品问世。其中仿宋元龙泉窑的粉青、冬青、豆青等釉色尤为成功,釉面匀净晶莹。但明代大多仿的是碗、盘、碟等小件器,大型龙泉器的仿制则以清代制品为多。
此缸便是清代所仿龙泉青釉器中的珍稀之作,器身豆青色与宋元真品酷似,但釉面更为匀净光亮,胎质更加细腻,表明清代仿龙泉釉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器身剔刻的云龙纹,系仿元代龙泉瓷器上贴花云龙纹而成,但高超的剔刻技艺远较贴花纹样精细流畅。
(26)清乾隆蓝釉描金银彩桃果纹瓶
整器高52.5厘米,瓶高23.3厘米。此瓶大口,扁鼓腹,圈足外撇。颈肩部附变形夔龙耳,肩腹交接处有凸楞一道。盖与器身上下呼应,亦有弧线凸起,宝珠形钮,子口,形制新颖别致,但不失端庄古朴之感。 [胎质细腻,制作精致。纹样系在高温烧成的蓝釉上用金银两种彩色彩绘而成,主题图案为桃果纹。双夔耳以珊瑚红作底,用金彩勾勒细部。器底有“大清乾隆年制”青花楷书款。
所附银座亦属乾隆时期的工艺品,底座刻“大清乾隆癸卯年造”楷书款,制作甚精。; V9 M! M9 d# F!
(27)清乾隆粉彩云龙纹转心瓶'''''''' |'''''''' e/ t0 U% o$ G8 ]( g# y0 t
高24.6厘米。此转心瓶为乾隆时期新创之器。颈、腹、座分别烧制组合而成,内心与底座粘烧在一起,套于腹部之内。颈、腹可以围绕内心作360度旋转,故曰“转心瓶”。
此瓶各部分可拆可装,造型复杂,工艺精巧,为乾隆时期高超制瓷技术的典型代表。
瓶撇口,长颈,鼓腹,圈足。颈内罩绿釉,外与底座一样,在主要部分饰黄地粉彩,以胭脂红、矾红、蓝彩和绿彩装饰花卉蝙蝠和蕉叶纹。腹部三圆形开光镂雕云龙纹,以胭脂红描绘龙身,从镂空处可见瓶内心所绘图案。# \! J0 L1 u @ I: |; z* B4 k! e, H* `
底矾红“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1 N0 L! X u" ]6 v
(28)宜兴窑“曼生”款提梁紫砂壶) R'''''''' K0 |3 k& d" Q1 K- s# M1 |
高18.35厘米,口径6厘米1 B* O" I. i& D( g+ Z
器身作瓜形,巧妙地利用瓜蒂作盖钮,瓜藤作提梁。管状短流,流口朝天,是一件造型与日用结合完美的作品。
胎质细腻,胎色褐黄,器表打磨光滑。器身刻“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诗句,下落“曼铭频迦书”款。盖内有“少山”印。! Z; L$
此壶为杨彭年制作,曼生与频迦书刻,曼生即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清代篆刻家,他与杨彭年合作而成的紫砂器风行一时,颇有“名工名士,相得益彰”之风范。传世的彭年曼生壶颇多,但在一壶之上分别由两位文人撰、铭书刻的则甚少。此壶撰铭、书刻即由曼生、频迦两人合成,频迦即郭麟之号,其与曼生合作的作品传世弥足珍贵。
(29)清顺治十年青花山水图瓶
高44.4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12厘米, `; ~; y N6 t$ n
敞口,短颈,溜肩,长腹,平底无釉,底有玄纹。+ a2 S" ~: i+ y1 z$ u! L5 U* X
外部绘青花,颈部绘折枝花草纹,器身绘山水图,图一侧题词一首,有“癸巳秋日写为西畴书院”纪年款。山水以“斧劈皴”绘画,近处浓深,远处恬淡,色泽青蓝,层次分明。器身所书癸巳纪年为顺治十年,是顺治民窑青花瓷中一件十分重要的断代标准器。此瓶形如直筒,所以又叫“筒瓶”。筒瓶始见于明代万历朝,至清初顺治、康熙两朝被赋予了“大清天下一统”的寓意,从而成为民窑中最为流行的器形。